今天听了大象公会创立人,前凤凰周刊主编黄章晋老师的线上分享,结合几日的思考,发现距离好文章的距离,就是这只大象分享的。
我做过哪些尝试?
大家都是谁
公众号从20多人的关注到今天的快600人,基本来自三个地方。20%来自于亲朋好友的关注,他们不会因为你的内容不和他心意就轻易取关,但当内容过于工作化与他们无关的时候,也不会有多少兴趣点开,维持关注的原因是接近性。
75%的朋友来自于各大产品论坛与社区,跟着分享帖来关注。他们最想看的毫无疑问的干货贴,除此之外的鸡汤、故事、游记、美食纵然也可能恰好志趣相投点开看看,但几率不大,因为关注之初已经给这个账号给予了“干货”的期望,违背期望的文章太多,会导致取关。维持关注的原因是专业性。
5%的朋友真是难得,跟着分享的游记或是鸡汤关注,可能是朋友的朋友,也可能是朋友的多次方朋友,甚至完全不在互联网行当,这样所谓的干货贴对于这些朋友来说基本毫无意义,如果写的还生涩,基本上可以扔进垃圾桶了。同时稳定性也较弱,维持关注的原因是有趣。
写过哪些文章
如果将这些日子写成的文章归个类,基本上是情感类、专业类、读书笔记、投稿小说、游记、热点评论。
鸡汤情感类的文章阅读量都不错,为什么呢?
这个的原因要从微信朋友圈的属性聊起,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半开放的传播渠道,一方面任何题材都可能进入,一方面你基于熟人打造的朋友圈会帮你过滤掉那些你所在群体不感兴趣的内容,毕竟志趣相投才是朋友。
而情感鸡汤是唯一可以穿越这一屏障的题材,每个年龄层都需要鸡汤,我们打着攻击鸡汤的幌子其实也只是鄙视了非自己年龄层的鸡汤罢了,总有一款鸡汤适合你也总有一款击中你心。
每天诞生8万余的公号中,情感类数不胜数,为什么能被记住的确实其中极少数?因为他们成功从情感认同走到了身份认同。前者来得快走得快,可以从你这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从别人那里也可以,这是为什么有人只能抄抄鸡汤大全短暂骗粉,陆琪大冰等人却可以让一大群粉丝把鸡汤喝到死也痛快万分。
身份认同是维持粉丝的关键,其来源于可识别性高的个人写作风格。身份认同还会引起更有趣的现象,即增加粉丝的自我认同。你爱鸡汤,骂你的人不会有几个,最多也就攻击一下鸡汤本身,但是你喜欢罗永浩,就有许多人骂你了。为什么?因为越发强烈、明确的身份认同,必然带来越多人的不认同。被人讨厌是坏事么?不,恰恰是好事。你在锤粉面前骂了罗永浩,他不会放弃罗永浩加入你,而是会更加拥护罗永浩把你看做傻X,当你为自己的读者建立了身份认同后,也会有同样的效果。包括微博大V英式没品笑话,同样建立了认为高智商才能看懂其梗的群体身份认同。
同是追热点的评论文,我又差在哪里呢?
追热点类文章尝试过一次,来源自之前沸沸扬扬的武大辩论队队名之事。本不想写这类题材,但作为试验就写了一篇,毫无疑问,阅读量很高,第一次体会到蹭热点的厉害。当然与当时流传更广的一篇文章相比差的太多,除了文笔上的差距外,还有两个因素同样至关重要。
一个是先发优势,读者需要表达的情感已经得到了猛烈的宣泄。二是题目的选取,相比于我《宋仲基引发的血案》这样的题目,那篇文章题为《我就是想睡宋仲基怎么了?》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理诉求。但凡转发的人,大都对网友的评价表达着不满,分享的原因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一个强烈表达略带火药味的标题读起来确实解气,自然转发者众。对于一个依靠转发进行传播的平台,自然收效不错。
这里需要提到一点,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传播主要靠转发,是什么决定大家是否转发?
黄老师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哪些色情暴力擦边球的新闻在门户网站上阅读量评论数很高,但在微信端却很低,低的原因在于大家不转发没有了传播。为什么喜欢看却不转?因为朋友圈有对朋友形象塑造的功能,你转了这样的内容,别人怎么看你?同时,那些养生保健类、鸡汤转发多的原因是转发者会觉得对自己朋友们有用,而大象公会文章转发多是可以告诉朋友们我在读如此深度的文章,从而展现高逼格。可见,是否转发,题目如何写,就占据了很大的原因。
如果说专业类文章因为读者稳固所以销量还不错,那么读书笔记等就差的太多。究其原因是过于专业名词与平铺直属,按照黄老师的话就是反人类的写法。
而激发悬念是成功、有趣、大家想读的最重要特性,一篇读起来爽快的文章在于设定了阅读奖励,通过不断让读者颠覆预期而产生愉悦感,最常见的案例就是相声的包袱与段子,出其不意才能跌宕起伏,恍然大悟后读者自然有更大的兴趣阅读。
对于公众号写作的一些启示
- 确立个人写作风格是最重要的。
- 有干货的文章不难写,难得是对干货重复理解后才深入浅出说出来,毕竟教科书多,有趣的教科书稀少。
- 情感认同是起步,但要认识到它的廉价,身份的认同才是牢固与高价值的。
- 在文章中设立布置阅读奖励,通过颠覆读者的预期构想让读者开心。
- 朋友圈靠转发传播,让标题更吸引转发的方式,可以是表达读者感受,或者体现转发者品味,大象公会的高转发文章大都依赖于后者。